《淺談溝通主動性》

國際認證副行為分析師 鄒劭彤

前幾個月家長們突然不約而同地問起我關於溝通主動性的問題,包括要求、問問題與尋求協助等等,而且情境都很相似:「他明明都練習過了,也知道怎麼做,但是都不會主動,一定要我們提醒他才願意表現出來。」

導致溝通主動性低的可能性

當一項能力已經學會了卻用不出來,其實家長可以先檢視的有:

1.是否環境太熟悉或照顧者太周到,孩子沒有機會使用該項能力。

2.練習時的情境、物品或對象是否不夠多元,以致於孩子無法在不同情境中類化。

3.孩子接收到的區別性刺激(觸發孩子做出行為的刺激)是否不正確。

前兩個狀況是比較好理解的,所以我要針對第三種情況來談談

誘發孩子主動溝通的刺激

第三種情況,更進一步的解釋就是:孩子是因為本身想要而要求、有疑惑而發問、遇到困難而尋求協助?還是因為爸爸媽媽叫我要求、叫我發問我才做?

大部分我們都習慣下指令讓孩子做出行為,於是很多寶貝會以為:只有別人叫我做我才需要做,而不是因為我有需求,別人的口語指令成了主要的刺激來源而不是孩子本身的需求,這就是所謂「不正確的區別性刺激」。

例如:

司令官:你想要我幫忙嗎?那你要說「請幫忙喔!」 (給指令)

影武者:(在孩子耳邊悄悄的示範)「請幫忙。」(給輔助)

兒童主動溝通

提升主動溝通的小建議

要讓孩子獨立主動,家長需要少給指令多裝傻,但裝傻的同時別忘了要視孩子的能力給予適當的輔助,孩子才能累積成功的經驗而展現出主動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