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 李鴻儀
用行為判讀孩子的真實想法
熱愛捷運的小光很會問問題,也會主動和大人分享看到的有趣事物。平常上課時,他最喜歡請我畫捷運車廂或者路線圖,偶爾我也讓他自己練習畫畫看。有一回我請他自己畫一節車廂,他卻突然皺起眉頭、傷心地哭叫「呃,我肚子好痛!」甚至擠出了幾滴眼淚……一開始我以為他不舒服,需要去廁所。詢問了媽媽之後,才發現他上課前才上過大號,應該不是生理需求。如此反覆幾次後,我察覺小光只有在被要求做某些事或者受挫的時候,才會突然說肚子痛,比如請他坐回位子上課或完成某件稍有難度的任務。
接下來幾次上課,我發現小光喊「肚子痛」的頻率大大增加,強度也略有提升,動不動就語帶哭腔講話。小光媽媽因為這個情況,已經帶他去看過醫生,也確認沒有腸胃方面的問題。然而當我冷靜回應小光「不會啊,肚子軟軟的沒有脹氣啊」、「醫生叔叔說肚子很健康,不會痛啦」的時候,他卻咳了幾聲,然後邊哭邊說「我咳嗽了」、「我生病了」……
![真的是肚子痛嗎](https://tnsa.org.twwp-content/uploads/真的是肚子痛嗎.jpeg)
搜集資訊來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
從跟媽媽的討論中,媽媽分享了小光某次上其他課程,被治療師反覆要求練習,也是哭著跟老師說肚子會痛,老師只好帶他出去找媽媽,請媽媽帶他去廁所,但小光並沒有真的上大號。聽完這個事件,幾乎可以確認小光誤把「肚子痛」當成表達拒絕或受挫感的萬靈丹了。
示範符合情境的口語表達
之後,每當小光用哭腔說「我肚子痛」或「我咳嗽了」,我會以冷靜的語調提示他符合情境的正確話語,例如「我怕畫不好」、「這個好難我不會講」或「我還想再玩一下」等。如果小光跟著仿說,我就會提供正向的回應和協助,像是「那我來幫你」、「沒關係,老師教你怎麼說」、「好的,再玩一分鐘就回來喔」。小光很快就學會了遇到挫折時該怎麼說,也逐漸減少哭喊「肚子痛」了。
當然,在新的挫折情境出現時,小光還是會想用舊招,我會視情況提示小光合適的說法,讓他能迅速地正確連結情境和適當的口語。累積越多符合情境的口語表達方式,小光就越能冷靜地表達他的想法和感受喔~現在每當小光用稚嫩的口氣一板一眼地說「我不太會畫」的時候,真覺得他是個反差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