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ABA

ABA 大哉問!Part 1

ABA引入台灣已有二十多年,但許多家長仍對這個療育模式有許多的疑問。這次我們以最淺白的問與答來解答家長們最常提出的幾個問題,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專業的ABA服務。

ABA在教什麼?是不是都教認知?

從協會老師們眾多的教學經驗看來,按照ABA的原理原則正確執行介入計畫,基本上什麼都能教!

有經驗、有方法的行為分析師,會針對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量身訂作個別化課程:在促進孩子溝通能力上,從最基本的「聽者技能」(模仿、聽指令)到「說者技能」(仿音、要求、命名、互動式語言);也可以教孩子生活自理(如廁、洗手、洗澡、穿脫衣物);有經驗的行為分析師還會為只愛轉輪子或不會適當玩玩具的小朋友設計「擴充增強物」的介入計畫,讓愛子能愛上玩具、看書、畫畫等其他的適齡活動,為之後的社交遊戲做準備。

此外,有些孩子因觸覺敏感而排斥某些衣物,有些孩子害怕哨子、直笛等聲音,我們可以設計「減敏感」的課程,幫助小朋友逐步適應這些刺激,更容易參與團體生活。針對大一點的孩子,老師會設計「心智理論」的課程,幫助他們理解「人我」之間視角的差異、提升社交適應力、減少人際衝突。

有行為分析訓練的陪讀老師,可以在園所讓孩子練習跟隨活動流程、理解團體規範、對課堂內容維持專注,並練習同儕互動社交技巧。

由此可知,專業的ABA服務絕對不是只有坐在桌子前面看圖卡的桌面教學;ABA服務的宗旨是提供適當協助,讓每個孩子習得技能、發揮優勢、融入社會群體,創造良好的生活品質。

我的孩子症狀很輕微,適合上ABA嗎?

既然ABA什麼都能教,就代表這項服務適合所有人,甚至是大人。在國外,ABA已普遍應用在訓練運動員和組織管理(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等領域。

不論孩子是不是有獲得診斷,或者是哪一類的診斷,若家長覺得孩子需要提升能力、學習新行為、或將一對一課程中學會的新技能類化到自然情境中,都可以與認證行為分析師約時間進行諮詢或評估,了解行為分析師能提供的協助。

ABA老師上課都給食物當增強物…不想給孩子吃零食就不能上課嗎?

很早期的行為改變技術在進行桌面教學時,為了有效掌控教學進行,會選擇對治療師而言「相對好操作」又具有普遍喜好性的小零食作為行為增強物。然而與時俱進的ABA教學早已發現這樣的增強物有倫理爭議(給太多點心造成孩子的蛀牙、過重等健康問題);也容易出現「飽足效應」,使教學效益遞減。此外,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愛吃零食,若治療師只給小點心,不一定會達到增強目標行為的效果。

在提供服務之前,負責任的行為工作者須進行「增強物偏好測試」,從中選擇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車子、球、拼圖、黏土、泡泡、氣球等等)或活動(抱抱、飛高高、搔癢、沙水活動)。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喜好,用這些孩子喜歡的東西當作目標行為的後果,才能提高目標行為出現的頻率。

反過來說,如果孩子還不會正確操作玩具,也對感官活動不感興趣,唯一的樂趣就是吃點心,也請家長不要太過抗拒使用零食當作增強物。如果孩子目前只喜歡吃零食,我們可以設計「擴充增強物」的課程,以喜愛的零食搭配中性的玩具,讓孩子慢慢愛上玩玩具,漸漸地就能減少零食的使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