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特教老師/兒童專注力訓練講師 蔡亞娟
永誠(化名)是一位具有過動特質的轉學生,轉到新的國小後對於環境適應緩慢,因此對於老師和同儕都具有敵意甚至會故作姿勢要攻擊別人,不僅如此在課堂中也經常插嘴、作業不寫或亂寫、打掃時間會到處糾正同學打小報告、遇到不想做的事就會用發脾氣逃避、無故破壞公物,班級導師經常束手無策,家長也苦無辦法,也導致永誠在班上的人際關係降到冰點,讓他對於學習更是缺乏動機。
常聽聞的「過動」在醫學上的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種腦部失衡的狀態,成因可能為神經傳導物質異常、遺傳或腦膓,在兒童身上經常以分心、過動、注意力短暫、衝動行為、學習困難、情緒困擾、人際關係不佳等問題呈現。
家中有過動兒不僅造成家庭的沉重負擔,在學校,更容易成為班上的頭痛人物。面對永誠的問題,多數老師和家長應該都會把孩子叫到面前好好規勸一番,但孩子就像小和尚念經一般,嘴裡雖然說著好、下次不會了,卻是有口無心,下次依舊照常犯錯,而原因就是孩子們不知道大人的標準、也不知道如何改進。因此,在我教學的過程中,面對有過動特質的學生除了給予傾聽、關懷、包容之外,更需要教導他們修正錯誤行為的正確方法,並且給予步驟和練習的機會,建立正確行為的善循環。
針對建立正確行為的善循環,有以下「六要」的建議:

「要規律」:建立規律的作息
這些孩子們的組織能力較弱,明確的作息會讓他們有安全感,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而作息最好是以大項目為主,例如:放學後回家》吃點心》寫作業》休息》寫作業》休息》洗澡》吃晚餐,盡量避免將作息切分過細,因為過於細膩的流程對於有過動特質的孩子而言容易忘記,也要避免途中更換作息,若要更換最好能夠事先預告並與之商量,讓孩子能夠掌握自己要完成的事。若遇到比較會拖延時間或尚無時間概念的孩子,也可用計時器協助,讓孩子知道這段時間內必須專注完成某項任務。
「要簡明」:給予簡短的指令與明確步驟
記憶力和組織能力對於具有過動特質的孩子一直是很大的挑戰,若家長和老師要下達指令時,要避免指令過長,不然很容易造成孩子們只記得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指令的窘境。此外在各項學習中如能透過明確的步驟指示,建立學習規範,不僅能有效學習,更能在習得後獲取自信心。例如永誠在打掃時間,他應該被教導如何正確地使用掃把來進行掃地的步驟,如此一來不但可學會正確使用掃把,同時能完成打掃工作,也避免了亂掃卻又去糾正別人的景況發生。
「要堅持」:堅守規則與底線
孩子的撒嬌和鬧脾氣通常是父母親和老師無法堅持底線的破口,一但底線被突破,那麼先前辛苦所建立的規則就會功虧一簣。因此在建立規則時,建議家長和老師都能夠以孩子可以達到的能力為建立規則的起點,若規則訂得太嚴格,孩子會覺得望塵莫及,換得的結果就是放棄;而規則若太容易達成,孩子可能又覺得太簡單,也可能產生其他的行為問題,所以不妨試試在能力基礎上下做增減視為現階段的目標。例如:回家作業就可以採用「要堅持」的方式,以孩子能力為基礎,逐漸訓練完成度。
「要動靜」:動態與靜態交錯地學習
上小學後就正式進入學齡時期,這個時期,學校教育的方式多半要求學生必須安靜坐在位置上學習,而課程中如果都要求學生正襟危坐,對具有過動特質的孩子而言無非是個煎熬。不過,為了不影響其他學生受教權益下,在課堂中建議老師能每隔一段時間讓孩子以收考卷、發作業、上台作答、出公差等合理的方式藉故讓孩子離座動一動;而在家裡,家長也可以運用計時器,讓孩子在靜態學習後活動筋骨。動一動不僅可以讓孩子舒展肌肉釋放過多的能量,也可以重新找回專注的能力在學習上是一舉兩得。
「要鼓勵」:以鼓勵正確行為取代責罰
有過動特質的孩子到哪裡都可能成為矚目的焦點,但焦點都是不適當行為。過度關注不適當行為,不僅對於學習正確行為沒有幫助,更可能破壞師生和親子關係,因此以鼓勵正確行為取代責罰不適當行為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做的事是正確的,透過直接的生活情境來了解大人的期待與因時制宜的表現。
「要發洩」:尋找合適的情緒出口
有過動情況的學童有一部份具有衝動特質,在面對情緒來了經常以口出惡言、拳腳相向、破壞物品作為情緒的出口。除了傾聽和包容以外,協助學童尋找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是必要的,例如永誠面對情緒來了會作勢要打人,此舉動不僅會讓同學感覺害怕,同時也會使人際關係疏離不利於校園生活。面對永誠的問題,第一步應教導他認識自己的情緒但避免說教;第二步在不壓抑情緒的情況下,修正永誠表達情緒的行為,將作勢要打人的動作轉化為將手放口袋內或手放背後,此轉化方式透過多次的行為練習,永誠也表示不僅可以表達情緒而且也不會造成同學的懼怕,人際關係因此逐漸得到改善。
具有過動特質的名人很多,如愛因斯坦、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以及奧運馳名的泳將菲爾普斯,在面對具有過動特質的孩子,提醒身為師長或家長的大人們必須要「抓大放小」:以大方向的教育目標前進,避免過度的細節要求。這類的孩子需要的是正確行為的教導而不是說教,另一方面在正確行為教導上更要「避免光說不練」,正確行為若能搭配實際的生活情境反覆練習,有過動特質的孩子在生活表現上也能很規律,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