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 李鴻儀
「醫生評估孩子是廣泛性發展遲緩,但其他有經驗的家長則說孩子看起來像自閉症,到底孩子怎麼了?我該聽誰的?」
「某某醫院的醫師說孩子是亞斯伯格,另一位醫師又提到高功能自閉症,好希望孩子不是自閉症。聽起來很嚴重……」
「幼兒園老師懷疑小朋友有自閉症,建議帶孩子去評估,老師你覺得呢,他是不是比較像注意力不集中?」
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廣泛性發展遲緩……這些嚇人的診斷名稱,往往第一時間刺傷家長的心,讓爸爸媽媽們無所適從。對於剛發現寶貝需要協助的新手家長來說,該如何看待醫生或所謂權威人士所給的診斷呢?
比診斷更重要的事
對我們來說,孩子的診斷名稱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有意義的是孩子現階段的能力發展到哪裡?在哪些部分的發展上比較需要加強?哪些又是孩子的優勢特質?不管孩子的診斷證明上寫的是自閉症、亞斯伯格、廣泛性發展遲緩、學習障礙或過動,我們需要發掘孩子現有的喜好與強項,並利用他的優勢引導寶貝學習新的能力。
如果孩子還不會用語言溝通,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從模仿聲音教起;孩子和別人玩不在一起,我們先從平行遊戲或一來一往的遊戲慢慢練習。新入園所的寶貝上課沒辦法乖乖坐好,或者在活動轉換時容易爆發負面情緒,我們也可以逐步引導孩子習慣安靜坐椅子,或者訓練他適應情境轉換的能力。只要找出孩子當下最需要、最有社會意義的學習目標,加上適當的協助策略,孩子一定會慢慢進步!
積極看待診斷
當然,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們要安頓好自己的心,把診斷名稱當成從不同視角認識孩子的一個參考點。透過診斷,父母試著去理解孩子的獨特,從行為功能的角度去觀察小朋友為什麼哭鬧、為什麼一直重複說同一件事…….。透過診斷,可以積極尋找各式各樣的療育資源,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一起幫助孩子學習並成長。不論診斷證明上寫的是什麼,孩子永遠是我們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