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中斷口語上的自我刺激》

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 林依叡

比起和肢體相關的自我刺激,口語的自我刺激似乎較難中斷。

什麼是自我刺激?

有些小朋友因為感官上的需求,會藉由重複的行為來滿足需求,像是在眼前揮手、或是不斷的搖晃身體。簡單來說。

簡單來說自我刺激就是因為好玩,而重複做同一件事。自我刺激有不同的形式,若以口語的形式出現,則為口語上的自我刺激。

口語上的自我刺激有一定的表現方式嗎?

喜歡這種聲音刺激的小朋友,他們各自偏好的口語自我刺激方式也都不一樣。有些小朋友喜歡一直唱歌,有些喜歡念卡通或是廣告中的台詞,他們藉由重複覆述或是重複哼唱來滿足想要聽到想要聽到的聲音的需求。

什麼時候需要中斷這種口語上的自我刺激呢?

這類型的自我刺激我們或多或少也經驗過,像是聽到一首歌,旋律就卡在腦中,促使我們不自覺地不停哼唱著。可是當要上課時,我們可以自我控制停止哼唱,將專注力放在老師身上。但有些小朋友,很可能就停留在自我刺激的世界而忽略了眼前的老師、家長或是身旁的同儕進而影響學習和社交。當出現這樣的狀況時,老師或家長就必須適時地中斷,引導小朋友回到現實的世界。但是面對一直唱歌的小孩該如何使他停止唱歌呢?

實證本位的介入方式中斷口語上的刺激

有一種中斷的方式可以試試,是經過實證本位(Evidenced-based practice)的介入:反應干擾/重新引導(Response Interruption and Redirection, RIRD)。

研究中,一個10歲男孩診斷具有自閉症的特質,在認知、語言、社交及肢體皆屬中重度發展遲緩,他在上課時,經常發出各種聲音,而他的語言表達在沒有自我刺激干擾下是可被理解的。

當這個10歲男孩在課堂上持續發出聲音時,老師藉由連續問問題的方式干擾唱歌的行為(反應干擾),這些問題是根據他感興趣的主題及能力所設計的,當他回答問題的同時,歌聲也就停止了,老師立即增強這個小朋友以合適口語回答問題的行為,同時忽略並干擾不合情境的口語表達(區別增強),就能有機會再將他的專注力重新引導回課堂上(重新引導)。在這個研究中,透過反應干擾/重新引導的策略,這位10歲男孩的口語刺激減少,合適的口語表達增加。

當老師或家長有合適的策略中斷自我刺激時,就更有機會提升小朋友的能力。整體能力提升後了,小朋友參與所處環境的程度增加了,自然更進一步降低小朋友出現自我刺激的機會!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行為介入前,需要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還有各個小朋友的特質,才能有效地引導小朋友喔。

參考文獻

L. Liu-Gitz and D. R. Banda (2010). A Replication of the RIRD strategy to decrease vocal stereotypy on a student with autism. Journal of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25, 77-87 https://doi.org/10.1002/bin.29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